揭秘夏济安《英国的农村生活》译作之美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old time out of mind翻译 揭秘夏济安《英国的农村生活》译作之美

揭秘夏济安《英国的农村生活》译作之美

#揭秘夏济安《英国的农村生活》译作之美|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夏济安是上世纪中叶有名的评论家翻译家,早年任教于西南联大、北京大学等大学,后由香港去台湾,在台湾大学任教并创办《文学杂志》并任主编。其严谨的治学态度、精湛的文学评论和翻译造诣在行业内屈指可数。正如夏济安在《文学杂志》编后《致读者》写下了:“一个认真的作者,一定是反映他的时代,表达他的时代精神的人。”在后文中他进一步提出“文学可不尽是宣传,文学有它千古不灭的价值在。”正是以这样的正气和宗旨,夏济安在文坛的地位不可磨灭。从夏济安《美国名家散文选读》的翻译和选材,可以看出夏氏独到的治学之道。

夏济安的《美国名家散文选读》共14篇美国名篇佳作,代表作者有爱德华兹、本杰明. 富兰克林、汤姆斯. 杰斐逊、华盛顿. 欧文等文学家、政治家。选材主要宣扬自由民主。夏氏的文学造诣在译本中得以窥见。正如朱志遥(2013:215)总结到“译文古雅流畅,堪称散文翻译中意美、音美、形美准确再现的完美诠释。本册散文集中,其中一篇名为《英国的农村生活》淋漓尽致展现了夏氏深厚的文学功底和娴熟的翻译技巧。尤其是译文中的归化和异化做到了浑然天成。本文主要研究译者对翻译作品的归化和异化处理,以期为后辈翻译者提供借鉴。

一.翻译中的归化和异化

翻译中的归化异化之说最早起源于韦努蒂。他在1995年著作《译者的隐形》(1995:20)中首次提出翻译中的重要概念:归化和异化。韦氏的归化概念是:为了生成通顺的译文,译者将原文中的“陌生性”(foreignness)降低到最低程度的一种翻译策略。异化是相对于归化,是指译者有目的地保留原作中的“陌生性”从而形成对目的语的冲击。如同孙会军(2003:60)指出,译文读者在阅读中已经内化了文本,而没有考虑到翻译策略,因此,归化与异化的判断可以根据读者感受到文本的流畅程度或是带来的文化冲击来判断。他进一步区别了“直译和意译”与 “异化与归化”。清晰界定“直译和意译”参照点是原文的语言特点。按照词句章法的翻译是“直译”;而以传达原文意思为主则为“意译”。但是翻译中的“异化与归化”主要看翻译文本是反映原作者的写作目的,或是为了满足目标读者的心里接受程度。孙致礼(2002:40)进一步指出在20世纪的大部分时间里,归化翻译占据着翻译界的主导地位;但是到了本世纪,随着国际文化交流的日益频繁和不断加深的各国人民之间的沟通,异化翻译法这种反映作品原始风貌的翻译策略,将被更广泛地采用,最终取得两种翻译法的平衡。纵观归化和异化的不同定义,可以总结为译者为了译文的“信、达、雅”而努力做到文从字顺,原文与译入语的不同语言规则需要译者较好的协调。一是要尊重原文的表达,二是要考虑到目标读者的接受程度。只有达到双方的平衡才能取得较好的翻译效果。夏济安的作品对译文的归化和异化处理缩小了译文与原文的差距,让读者全然置身于美的感受。

二.夏济安《英国的农村生活》翻译背景研究

夏济安的《美国名家散文选读》是夏济安毕生的辛勤之作也是他文学修养的集中体现。1956年夏济安在台湾创办《文学杂志》,正如叶石涛(1987:107)在《台湾文学史纲》中提到,五〇年代末期的“文学杂志”出现,大大扭转了五〇年代封闭的文学风气,提供了另一扇自由之门,让跟官方文学意见不同的作家能够在此抒发自由、异质的文学理论和个性主张。当时的《文学杂志》意在突破时局的限制在社会上掀起一股“纯粹文艺”之风,夏氏作为主编所选的发表文章都具有清新的自然之风。他对“纯文学”的热爱又带到了美国的学习和深造中。在十年旅美的岁月中,他借助查阅资料的便捷,阅读、研究并翻译了大量美国名家之作。其选材主要基于之前《文学杂志》所遗留的清新、自由、民主之风。

夏济安(2001:209)曾说过“我们不想在文坛上标新立异,我们只想脚踏实地,用心写几篇好文章。《美国名家散文选读》中夏济安翻译的作品,正如夏氏所述主要节选美国政治和文学领域的领军人物,他们秉承一致的优良品性,理性描述政治、科学、生活的各个方面。他在翻译中曾提到:我们要继承数千年中国文学伟大的传统和精华并将其发扬光大。我们要大力提倡文学作品的朴实、理智、冷静的作风。我们必须相信:一个认真的作者,一定是反映他的时代表达他的时代的精神的人。我们不想提倡“为艺术而艺术”。艺术不能脱离人生。我们不仅要讲究文字之美,我们还应该说老实话。(夏济安, 2001)通过夏氏的这番话,可以了解夏济安先生有“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的爱国热情。期望通过自己作为文艺工作者的努力唤起国民热爱民族文化、追求真理、实现民主自由之风。正如许俊雅总结到“其成就是介绍西方现代哲学和文学的观点,为当时教条化,庸俗化的文学潮流注入一股新潮,间接助长现代主义的声势。”(2003:58)

《英国的农村生活》是众多《美国名家散文选读》中一篇。取自华盛顿. 欧文的散文名篇《见闻录》,是欧文的代表作。主要体现了欧文的浪漫主义情怀。他的叙事风格带有浓厚的欧洲作家气息,同时也体现了欧文敏锐的洞察力。尤其《英国的农村生活》这篇文章是欧文旅居欧洲十七年的感悟。主要描述了英国当地人不分阶层,热爱乡村生活和热爱大自然的情感。文中对于英国乡村场景的描写和对于英国公园景色的描写给读者留下了深刻的影响。特别是对于上流社会同样热爱大自然的细节描述暗示了只有乡村才能体现真正的平等。如同文中所述“在乡村里,社会阶层的划分并不十分严格,各阶层人士可以比较自由地互相来往,互相混杂,而彼此之间可以切磋观摩,互相影响。在都市里则不然,各阶层的界限严格,互相之间不能越雷池一步。”

夏济安在翻译本篇文章时,真实还原了英国田园风光,同时通过优美的文字和修辞为国人展示了自由清新之气。文章毫无翻译之感,如同译者转化为作者,用同样的感悟描绘出同一幅作品。这样的翻译好似译者的隐形。

三.夏济安在《英国的农村生活》中的归化异化翻译

夏济安在本文的翻译上通过归化和异化的手段拉近了读者与英国人之间的距离。让人浑然感觉即使是英国的贵族也是那么的可爱,因为他们对于自然的痴迷和任何农村人没有两样。同时使中国读者更易于接受英国文化。下文通过文中几处原文和译文之间的对比分析,来揭示夏氏翻译之美的秘密。

例1:

He must go forth into the country; he must sojourn in villages and hamlets; he must visit castles, villas, farm-houses, cottages; he must wander through parks and gardens; along hedges and green lanes; he must loiter about country churches, attend wakes and fairs and other rural festivals, and cope with the people in all their conditions, and all their habits and humors.

夏氏在本句翻译中一定是观察到了原文中的5个排比句都用“he must”开头,体现外国人到英国必须做的几件事情。夏氏在翻译时,基于中国文化“含蓄”考虑,除了第一句,后面都用“他应该...”这种归化的翻译法,让中国读者不会感觉到欧文的咄咄逼人之气,而是智者的循循善诱。

夏氏的五个“应该”翻译除了第一个采用他必须,另外四个分别处理成六个“应该”。例如:古堡、别墅、田舍、茅屋他都应该去看一看;园林之胜,他应该去漫游一番;矮篱绿径,他应该去走走;乡村教堂,他应该曾经流连;市墟赛会......他都应该前去参加。英国人的各种生活状况,各种习俗风尚以及喜怒哀乐,应该全都有所认识。

另外“wakes and fairs” 的翻译更是如此。“wakes”是西方葬礼前后的聚会和社会活动。而夏济安翻译为“市墟”。“市墟”乃“村落、村镇”宋朝陆游有诗《题野人壁》:“市墟买酒何人识,僧阁煎茶欠客同。”同时清朝文人褚人获在其《坚瓠十集·枣谣》中也写到“买枣数十觔,每至市墟,呼羣儿至,每儿与枣一掬。”可以看出中文“市墟”是村落的意思。但是夏济安在翻译时采用了归化的方式简化了“wakes”的含义,应该是考虑到中国文化中一般忌讳提及谶纬之事,对于外国游客心怀美好心愿去探寻异乡他国的风土人情,却要去参加此类伤感的仪式,实属忌讳。另外最后对于“all their habits and humors”的翻译也是采用归化的形式。“habit”是一个人经常做一件事而形成的习惯,而非习俗。更不用说是风尚了。“习俗风尚”是地方风俗习惯,而不是个人的习惯。 “humors”是幽默和诙谐,而翻译成“喜怒哀乐”明显是过度夸大了幽默的领域。

例2:

The English, in fact, are strongly gifted with the rural feeling. They possess a quick sensibility to the beauties of nature, and a keen relish for the pleasures and employments of the country. This passion seems inherent in them. Even the inhabitants of cities born and brought up among brick walls and bustling streets, enter with facility into rural habits and evince a tact for rural occupation.

译文:

事实上,英国人也天生的喜爱农村。他们对于大自然之美,最能领略;乡居的乐趣与乡间的工作,他们也都是极度爱好的。此种爱好,殆为天生,并非强致。即使城市中人,出生于砖屋,营营于闹市,一旦移居农村,生活习惯忽然改变,各种操作,亦大异昔日,然其人一定仍能应付裕如。

本段的翻译文辞上流畅顺达,语言优美。第一句中的“are strongly gifted with the rural feeling.”的翻译没有纠缠于“strongly”这个词上。如果严格按照字面意义来翻译则是“强烈赋予农村之感”。但是在采用归化以后在“天生”后面多加了一个动词“喜爱”这样更符合中国读者的理解习惯。另外对于 “they possess a quick sensibility to”的翻译也恰到好处。“quick sensibility”本意是“他们拥有极快的鉴赏力(感觉/敏感/识别力)对于...”中文搭配词“鉴赏力”一般是“科学鉴赏力、艺术鉴赏力、独到的鉴赏力等”。但是没有“极快的鉴赏力”。按照汉式思维,鉴赏力是在经过一系列的学习和感悟提高的认知能力。而夏氏将其归化为“最能领略”,这样既避开了“快”也将难以搭配的“鉴赏力”改为了更趋中性的近义词“领略”。再次,对于“This passion seems inherent in them.”的翻译也是采用的归化法。文中并未提及“强致”一词。但是为了翻译的流畅增补了一句“并非强致”与前面的“殆为天生”形成对仗。最后是“营营于闹市”一词的翻译也是让人赞不绝口。“营营”此处指“往来不绝”唐朝诗人白居易,在其诗《白牡丹》中写道:“城中看花客,旦暮走营营。” 清朝诗人陈梦雷也在其《抒哀赋》中提到:“悔弱龄而志俣兮,神营营於天宇。” “营营于闹市”对应“bustling streets”。“bustling” 意指“忙乱、熙攘、喧嚣。”但无论取这三个意思中的任意一个也无法和“出生于砖屋,营营于闹市”媲美。这精致的翻译恰到好处展示了汉语的对仗美。这一归化的方式让读者过目不忘。

例3:

These are but a few of the features of park scenery; but what most delights me is the creative talent with which the English decorate the unostentatious abodes of middle life.

译文:

这些不过是公园风景的几点特色而已,可是给我最大的喜悦的,倒不是这些宏伟的公园,而是英国人巧夺天工的才能,他们把一些平凡的中等家庭的住宅,都布置得精美异常。

本句翻译中夏济安采用了两处增译,一个是“倒不是这些宏伟的公园”,一处是“都布置得精美异常。”第一处增译是通过对比,突出作者更喜爱人文景观。另外一处增译虽然文中没有对应的词句。但是从下文对于中产阶级爱好自然,将自己较小的房舍也装扮成一个小小的天堂来推演,这些住宅一定是布置得精美异常。同时此句中将“creative” 翻译成”巧夺天工”这种归化的处理,强化了文意,为读者提供了更加广阔的想象空间。

例4:

It is in the country that the Englishman gives scope to his natural feelings. He breaks loose gladly from the the cold formalities and negative civilities of town; throws off his habits of shy reserve, and becomes joyous and free hearted.

在这一部分的处理中,夏济安也是采用了归化的方式让文章流畅的同时,更让中国读者体会到文辞之美。首先“give scope to”是“发挥,发扬”的意思。夏氏翻译成自由发展,拓展了文词之意和后面的“natural feeling”如出一辙。第二句中“negative civilities”翻译成“死气沉沉的礼节”有很大的归化处理。“negative”是“否定、消极”的意思,另外“civility”的意思是“礼貌、礼节”。两者的结合,夏氏巧妙地用意象的手法处理成“死气沉沉的礼节”形象勾勒出城市生活的一成不变。本段翻译最精妙之处乃是最后一句。“shy reserve” 两个词形象展示出英国人的腼腆和保守。但是夏氏在中文释义中找到了一个更能表示“shy”的词语“城府深藏的羞怯”,更清晰表现出英国绅士的内敛是基于内心不愿意随意向他人吐露心声,这种内敛更不是女人的娇羞,而是英国人独有的可爱之处。同时对于“reserve”的翻译也非常地道——矜持。“reserve”的本来含义是“保留、储备、拘谨、节制等”如果取“拘谨”一词表现英国人的谨慎和拘束。但是和英国人热爱自然敢于探索的性格大相径庭。“矜持”表示“做事稳重而不张杨,端庄儒雅自然得体。”这一取词实在是贴近英国人的特性。

最后,欧文用经典的词句总结出英国的农民的特点是纯洁和质朴的。

例5:

In rural occupation there is nothing mean and debasing. It leads a man forth among scenes of natural grandeur and beauty; it leaves him to the workings of his own mind, operated upon by the purest and most elevating of external influences. Such a man may be simple and rough, but he cannot be vulgar.

 译文:

农村的各种活计,决无任何卑贱之处。在农田里干活的人,接触的是自然界的雄浑与美丽,外界的影响纯洁而崇高,他内心的活动一定也特别活跃。这样一个人可能朴素无文,可是他决不会俗气满身。

在本段的翻译中,夏济安的翻译同样采用了归化的方式。“it leads a man forth”中的“it”所指是上一句的农村的工作,“lead ...forth”是指“引领向前”。如果按照字面意思则是“农村的工作让一个人置身自然的博大和美景之中。”但是夏氏却破开一句话用增译的方式完善了“a man”是“农田里干活的人”,“lead...forth”归化为“接触”。下一句“it leaves him to the workings of his own mind.” 翻译得更加巧妙。此句中“workings”一般指“工作、功能或机能”但是夏氏通过归化的方式将名词“working”转化成动词,“让内心活动开始工作并活跃起来。”最后两组形容词“simple and rough”归化翻译成“朴素无文”“vulgar”译成“俗气满身”恰好形成了对仗的效果。“rough”本意是“粗陋、粗暴”,中文中“无文”主要是“没有文字记载、言语没有文采、没有彩藻之饰或是朴实无华。”这里没有采用“朴素无华”或是“朴实无华”可能是译者考虑到“朴素无华”可能更会让读者联想到衣着习惯。“朴实无华”又脱离了“simple”的词义,而只考虑到了语言行动的简单。“朴素无文”则兼有语言行动的简朴也有农民天生的不善言辞之意。“vulgar”一词本意是“粗俗、庸俗”但是这两个贬义词让读者会对英国农民产生负面感受,而采用较为中性一点的 “俗气满身”给读者留下一种并不生厌的感觉。况且英国农民追求自然,享受自然,如何能俗气满身呢?

以上主要是夏氏翻译中的归化处理方式。同时在本文中夏济安也很好的运用异化的手法来传递英国独有的文化元素。例如:English gentlemen当然处理成英国绅士,这是英国重要的文化符号。另外较长篇幅引用乔叟的《花与叶》部分也是做到文从字顺。同时译文引入原文中的“爱神和自然之神”让中国读者体味外国神话元素深深植根于外国文学之中。另外一处“雨点像金刚钻似的落到河里”来对应“a diamond drop could not patter in the stream”。对于中国读者很难想象雨点如同“钻石”因为两个价值不同,而欧文眼中的钻石主要是晶莹剔透之光,和清澈的农村雨滴同样惹人怜爱。对于文章最后一首牧师的翻译,夏济安同样用异化的方式加注解释诗歌的出处和写作目的。

四.结语

阅读夏济安的翻译作品,无人不感慨他用词的精当,句子翻译的准确和文本内容把握的透彻,这反映了一个学者深厚的文学功底和严谨的治学态度。正如夏氏在《美国名家散文选读》中的每篇文章前面都会加入作者介绍和写作意图介绍。帮助读者了解作者,同时也能深谙他选题的用心。读者在阅读《英国的农村生活》时会全然沉浸在清新、自由的自然之风和风景如画的田园风光之中。读罢都有一种回归大自然的感受。对于那遥远的华盛顿.欧文多了一份喜爱。夏氏翻译的归化和异化的处理真正做到了浑然天成。值得现在和将来的译者认真学习,同时也向译者展示优秀的译者应该做到的翻译的隐形。

本文来源:http://www.zzqklm.com/w/wy/1534.html《芒种》



【本文地址】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CopyRight 2018-2019 办公设备维修网 版权所有 豫ICP备15022753号-3